通过实施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吸收合并湘火炬,从一家单一的发动机企业发展为拥有多条整机黄金产业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时,闭同葆经常身穿反光服、脚蹬劳保鞋、头戴安全帽,三天两头跑工地。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好菜,邀请过很多同事到家里做客,他做的烤三文鱼让吃过的同事赞不绝口。

印度计划15年内建成100座机场以缓解航空压力

柳工,对闭同葆来说,已经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舞台。从2010年起,闭同葆作为筹建团队负责人筹建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开展技术研究项目370多项,申请专利近5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0多件。去年,柳工建成占地11万平方米的全球研发中心,可容纳1200人同时办公的研发大楼外观是美国建筑公司设计,而内部却是作为机械专家的闭同葆设计。8年多来,他从柳工高级技术顾问到柳工副总裁,致力柳工产品技术提升、研发体系建设和研发效率提高,助力柳工产品以技术领先赢得国际市场,柳州市政府破例授予他劳动模范。当柳工D系列挖掘机上市受到好评时,研发人员开始正视新流程带来的好处。

然而,面对纷繁芜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柳工走出国门看世界时,又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随着柳工加快国际化进程,闭同葆开始分管柳工波兰子公司以及欧洲工业设计中心。2015年11月24日下午,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李克强和匈牙利、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16+1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两个合作文件的签署。

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第一单,也得益于李克强的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高铁都是政府行为。2014年10月,李克强访俄期间,中俄两国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前大使陈明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最强推销、最佳代言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期间,人们再次把这样的标签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联系在一起。在中东欧国家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他专门提到中国高铁: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特别是高铁工程建设水平高、设备性能好,总运营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完全有把握高质量承接中东欧各种交通基建项目。

印度计划15年内建成100座机场以缓解航空压力

修建高铁必须政府立项,而且金额巨大,动辄上亿,时间跨度也要几年,靠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很难竞争得过发达国家。时间回拨两年,2013年11月,李克强访问中东欧国家,在与多位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他大力推介中国装备,表示中方愿与有关国家一道,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所谓的3×3合作模式,即共建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曾告诉媒体,高铁不是一般的项目,是一个战略。

在此期间,李克强还推广了新的合作模式,即产能合作以及3×3模式,将全面推动中国与拉美的合作转型升级。两年后,推销成果便告落地。2015年5月,中国中铁发布公告称,其旗下的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已中标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没有总理的推销,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最佳代言人李克强的推介站台之功2015年11月25日11时整,从苏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列车启动。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巴西期间,李克强在峰会上宣布,中方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在车间,李克强不忘嘱咐,关键是你们要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印度计划15年内建成100座机场以缓解航空压力

2014年5月出访非洲时,李克强力荐新舟60飞机。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这可以说是李克强的一个鲜明特色。在这趟载有16位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列车上,李克强不时给各国领导人介绍中国高铁的情况,各位领导人也亲身体验到中国高铁的魅力。在公众记忆中,上任以来,在出访的每一站,李克强都不忘推销中国的优质产品柳工养育了我,我的喜怒哀乐都与柳工息息相关。那时候,柳工第二届721工人大学在招生,工作不足两年的他,被破格录取。柳工又将ZL30E装载机委托给该公司装机。

该公司由3个位于不同地点的工厂构成,场地窄小且分散,人员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状况不佳。有备而来的救火救急 1999年的冬天,柳工领导找陈建明谈话,希望他到一个由小工厂改制为公司的单位任总经理,这个公司是柳州柳工机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

比农民还卖力 比病魔更顽强 1973年,陈建明到柳州市沙塘镇插队。两年后,他和另一人成为同期插队第一批返城的知识青年。

陈建明聪慧过人,老天却爱开玩笑,让他命途多舛,历尽坎坷。他说:在企业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不能说大话,况且我去任职的地方都是别人不愿去的,更要务实地工作。

通过学习,他在识图、工艺学等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公司董事长曾光安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柳州柳工机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托管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柳工产品序列中可能没有叉车产品。除了一如既往地为柳工装载机生产结构件、管路、油箱等之外,陈建明还开始谋划生产整机。托管第一年,他借助股份公司的力量,与供应商以易货贸易的方式实现销量的大幅提升。

于是,陈建明建议,由柳州柳工机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托管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柳工领导同意了,并由陈建明同时任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让他战胜了可怕的病魔。

经过搬迁和整顿,该公司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产品属于特殊定制,会做的人不多,利润非常可观。

几年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从3千万元,发展到4亿元。该公司对装机成本进行了严格控制,提高了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使销量翻了一番。

医学专家称他能治愈,是一个奇迹。2007年,柳州柳工机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与相关方合作,先后生产了牵引车、抱罐运输车、铁水运输车等近30多台整机产品,实现了销售,并得到了国内相关大型钢铁企业的认可。插队不到半年,他就被农民推选为队委,代表知识青年。

柳工柳州天之业实业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明(图片为柳工李天明摄)从陈建明的履历表中获悉,他曾担任过柳州柳工机械附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扬州柳工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工柳州肉类联合加工厂厂长……每每受命于危难之时,却总能在短时间内扭转乾坤,人们戏称他是柳工救火队队长。不过,要打有准备之仗却是他挂在嘴边的话。

于是,他接受了公司的安排,从此救火救急成了他的代名词。1975年底,陈建明到柳工工作,在三机加车间当学徒工,并很快出师。

陈建明3岁跟随父母来到柳州,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都在柳工子弟学校就读。他心想,第一代柳工人创业时期条件落后,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能够更好地施展拳脚。